标题:《游园不值》古诗赏析:叶绍翁笔下的春色与哲理
内容:
《游园不值》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部分的第七首古诗。在古诗词诵读这一部分,共收入了十首古诗,它们均附有注释和插图,旨在帮助同学们结合注释和插图,尝试理解古诗的含义,并努力背诵和默写全诗。
接下来,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《游园不值》,探寻其中蕴含的深意与美景。
一、诗人叶绍翁简介
叶绍翁(1194—?),南宋中期诗人,字嗣宗,一字靖逸。他曾任朝廷小官,长期隐居在钱塘西湖之滨,常与朋友互相酬唱。江湖派诗人的代表之一,尤以七言绝句著称,描绘江南水乡景色和田园生活片段,平易含蓄,词淡意远。
二、古诗注释与理解
- 不值:没有遇到人。
- 应:大概,表示猜测。
- 怜:爱惜。
- 屐齿:指木屐底下突出的部分。屐,鞋。
- 印苍苔:在青苔上留下印记。
- 小扣:轻轻地敲。
- 柴扉:用木材、树枝编成的门。
三、诗意解析
诗人来到园外,轻轻敲门,却无人应答。大概是爱惜园中的青苔,主人不想让木屐下的齿痕踏坏这翠绿的苔藓。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,一枝粉红的杏花已伸到墙外来了。
四、写作背景
诗人在早春时节的一天出门,阳光明媚,心情大好。当他游览到一座精致的园子外,觉得与众不同,想进去观赏美景。遗憾的是,敲门许久却无人应答,诗人猜测主人可能是怕外人穿着木屐而来,踩坏园中的青苔,破坏园中的景致。最终,诗人遗憾地站在园外,偶然看见一枝出墙的红杏,觉得园中一定特别美丽,于是写下了这首诗。
五、全诗分析
诗的前两句写诗人来到园外,敲门良久,却没能进入园中,表现出一种遗憾的情绪。后两句,诗人笔锋一转,写出自己虽然没有进入园中,但却发现有一枝红杏越过墙头,伸展到园外来。由此一枝红杏,想象到园内一定是百花盛开,春色满园。诗中的“出”字赋予了景物的勃勃生机,并渲染出浓浓的春意。
六、中心思想
本诗写的是诗人去游园,而园子主人不在,从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,诗人想象到满园春色,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。
七、写作特色
诗人通过小中见大的手法,由出墙的一枝红杏,联想到园内的许多花草树木应该是争奇斗艳,这样的想象让读者意犹未尽。全诗中最精彩的“出”字,赋予了景物的勃勃生机,并渲染出浓浓的春意。
同学们,这首诗如果往深里推敲,大家还可以思考,诗的首句暗含了当时的天气,有可能已经是连日阴雨。同时,我们可以联想到园内一定有非常美妙的景致,而主人却不想将它开放,邀请别人一起观赏。可见,园主人是醉心自然、怡然自得的性格。
关于本诗的学习,你还有什么疑问和好的想法,可以在评论区留言。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,快来关注@杜du老师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虹虹科技,本文标题:《六年语文《游园不值》,资深教师详细讲解,手写书中重点 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