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网络中国节·七夕】七夕的起源与丰富习俗
七 夕 起 源
七夕节,又称七巧节、七姐节、女儿节、乞巧节、七娘会、七夕祭、牛公牛婆日、巧夕等,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,源于上古时期人们对自然天象、时间和数字的崇拜。早在《诗经》时代,人们便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了解,东汉时期出现了人格化的描述,如“织女七夕当渡河,使鹊为桥”。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,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,因拜祭“七姐”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,故名“七夕”。
民 间 习 俗
七夕节不仅是拜祭七姐的节日,也是爱情的节日,以“牛郎织女”民间传说为载体,以祈福、乞巧、爱情为主题,以女性为主体。在七夕的众多民俗中,有些逐渐消失,但仍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下来。
1. 对月穿针
七月初七这天傍晚,家家户户都会清扫庭院,年轻妇女和姑娘们虔诚地向织女星跪拜,乞求织女保佑心灵手巧。然后,她们拿出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,对月穿针,最快完成者预示未来会成为巧手女。
2. 晒书晒衣
古代“七夕”节有晒书、晒衣的习俗,据信可以避免虫蛀。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是因为七月七日,天门洞开,阳光强烈,是龙王爷“晒鳞日”。人们多在此日曝晒衣服、棉被等,以防虫蛀,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。
3. 为牛庆生
旧时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,称“贺牛生日”。因为传说中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,牺牲自己的皮让牛郎驾着去见织女。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,便有了“为牛庆生”的习俗。
4. 投针验巧
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,源于穿针,又不同于穿针,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习俗。即先准备一只面盆,放在天井里,倒入“鸳鸯水”,再经太阳晒后,就可以“验巧”了。
5. 喜蛛应巧
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,将蜘蛛装于盒内或用碗覆盖,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是否乞得巧来,如有以是否结网为标准的,有以所结网丝多寡为标准的,还有以网结得是否有条理为标准的。
6. 种生求子
汉族节日习俗,在七夕前几天,利用若干种植物浸水生芽,再用红、蓝丝绳扎成一束,作为一种得子得福的象征。
7. 拜魁星
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,又称魁首。魁星是主宰文章兴衰的神,古代学子崇敬魁星,期望在七夕这天拜祭,以求保佑考运亨通。
8. 拜织女
七夕拜织女,于案前焚香礼拜后,大家围坐一起,向织女星座默祷,祈求心愿如长得漂亮、嫁如意郎、早生贵子等。
来源:人民网
转载请注明来自虹虹科技,本文标题:《【网络中国节·七夕】七夕的起源及习俗 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