众所周知,杜甫是个大诗人,他的诗咱们都背过。但你知道吗,杜甫其实还是个“登高”专家。不是说他的诗总提到山呀、楼呀,而是说他在生活里特别爱往高处跑。有人说,杜甫登高是为了找寻灵感,这话没错,但也不全对。今天咱们就一起揭开杜甫“登高”背后的秘密。
首先,得说说杜甫那“不走寻常路”的登高理由。按常理来说,普通人登高要么是观景,要么是锻炼身体。可杜甫呢,他登高是为了“避虫”。你没听错,就是避虫!杜甫在《遭田父泥饮》中写过:“入门值大雨,行客喘吁吁。公子调冰水,清泠添坐隅。待吾行雨处,把竿长磔蚊。近迭戈阳山,蚊蝇化为群。下见舟中人,密如蚁子云。吾今身欲圉,掩冉亦不遑。日斜支杖行,雨气逼我裳。旁人笑陋巷,酣歌方意扬。老翁出门看,拄杖行高冈。邻舍酒初熟,呼儿共舂缸。盎盎春雪意,岂知身微凉。清谈慰老夫,颇若浮萍翔。临风步虚徐,安能恋微芳。”这哪是诗,简直就是一篇“登高防蚊指南”!瞧这描述,咱们都能想象得出杜甫站在高岗上,手拿竹竿,跟蚊子“斗智斗勇”的画面。这爱好,可以说是相当接地气了。
再来说说杜甫的“登高”装备。他可不是空手去的,那装备可是相当齐全。除了咱们前面说到的“打蚊竿”,还有“草鞋”和“竹杖”。这“竹杖”嘛,咱们都能理解,就是拐杖,用来支撑身体的。可这“草鞋”和“打蚊竿”又是什么意思呢?其实,这草鞋就是草编织的鞋子,虽然不怎么舒服,但胜在轻便,适合爬山。至于“打蚊竿”,就是用来打蚊子的竹竿。杜甫可是把这些都写进了诗里,可见他对这些装备有多么依赖。
杜甫的“登高”活动,还不仅仅是为了避虫,他更看重的是登高所带来的一种精神享受。他说: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”这种站在高处,俯瞰一切的感觉,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和豁达。而且,登高还能让他暂时忘却生活中的烦恼和忧愁,这让他觉得非常值得。
当然,杜甫的“登高”活动也不是一直顺利的。有时,他也会遇到一些“小插曲”。比如,有一次,他在山上不小心滑倒,差点就摔个“大马趴”。好在旁边有树枝,他一把抓住,才算是险象环生。这事儿,也被他写进了诗里,成了后人调侃他的一个笑料。
不过,咱们也得承认,杜甫的“登高”活动,虽然有些“接地气”,但也正是这些接地气的细节,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、更加有血有肉的杜甫。他不仅仅是一个诗人,更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和真实体验的人。而他的这些“登高”经历,也为我们后人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。所以,下次当我们再读到杜甫的诗时,不妨想想他那些“接地气”的“登高”活动,也许,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体验。